改性造粒机的生产流程涉及原料处理、熔融混合、造粒成型及后处理等关键环节,具体步骤如下:
原料准备与混合
原料配比
将塑料基料(如PP、PE、ABS等)与改性剂(滑石粉、阻燃剂、增韧剂等)按比例混合,确保均匀性。
废旧塑料需先经破碎、清洗、干燥等预处理。
混合工艺
使用高速混合机或搅拌机进行物理混合,部分工艺需通过熔融共混实现化学改性。
粉尘通过集气罩和布袋除尘器处理,废气经活性炭吸附后排放。
熔融挤出与造粒
熔融塑化
混合物料经双螺杆挤出机加热(170-200℃)熔融,通过剪切力与压缩力实现均质化。
螺杆分段设计(输送、熔融、混炼、排气)确保工艺精度。
造粒成型
拉条切粒:熔融物料经水冷或风冷定型后切粒,适用于常规塑料。
水下切粒:熔体直接水下切割,适用于高精度或易降解材料。
颗粒大小通过切粒机变频控制(0.7-12mm)。
后处理与包装
冷却与筛分
颗粒经振动筛分去除不合格品,细粉料可回收再利用。
干燥与包装
颗粒需干燥去除水分,包装时需防潮防污染。
特殊工艺对比
工艺类型 特点 适用场景
湿法造粒 需清洗、烘干,成本低但易污染 常规废旧塑料再生
干法造粒 省去清洗环节,依赖高效除杂设备 水资源匮乏地区
无熔造粒 低温压缩,避免热降解但效率低 热敏性材料
设备与环保要求
核心设备:双螺杆造粒机(智能化温控、真空排气),配套切粒机、干燥机等。
环保措施:废气处理(光氧催化、活性炭吸附)、粉尘收集、废水循环利用。
改性造粒机可生产出满足不同性能需求的塑料颗粒,广泛应用于建筑、包装、环保材料等领域。
